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千年古村茶香浓-凯发k8官网
眼下正是秋茶绽香的时节,驱车行驶在福建安溪县感德镇槐川村蜿蜒的山道上,依稀能闻到茶叶的香气。用村里老固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两固的话说:“这股茶香让槐川人忘却了几辈子的烦恼。”
作为名茶铁观音的核心产区,槐川村全村80%人口以制茶、售茶为业,2020年人均茶产业年收入达到1.4万元。每到茶叶采摘制作的季节,“淘茶客”便闻香而来。
为茶村留住传统茶香
据陈两固介绍,茶叶鲜叶固有香气成分有50多种,而铁观音成品茶叶的香气多达500多种。“香气大多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形成,制茶的任何环节出现偏差,茶叶味道就可能发生变化。”
陈两固的女儿陈金燕从记事起,就知道制茶是件苦差事。每到采茶季,她就和父亲、茶农一起泡在茶园里,看着铁观音茶青经摇青、杀青、揉捻、烘干,最后释放出淡淡的兰花香气。和香气一起留在她记忆里的还有父亲手腕上被筛子刮出的一道道深红的印记。
那时候,1斤铁观音还换不来陈金燕一个学期的书本费。她感叹道:“小时候,我以为穷困是茶人的宿命。”
20世纪90年代,铁观音火了起来。村里的茶农逐渐放弃了传统手工做法,转向机器制茶寻求盈利空间。有人对陈两固抱怨道:“茶乡的茶,不香了!”
为了破解茶香流失之困,陈两固牵头成立了老固茶叶合作社,在茶园施用农家肥,改善土壤和茶园生态环境,茶叶质量连年提升。他坚持在合作社内推广祖辈传下来的制茶工法,开发铁观音制作技艺传习课程,教授村民。
现在,槐川村再难听到制茶机器声,取而代之的是茶商订货的车流声。“虽然制茶成本较之前增加了1倍多,但因传统工法的铁观音茶香浓郁、销路火爆,收入反倒增加了两三成。”合作社成员陈皆得告诉记者,在槐川拥有10亩左右茶园的社员,每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茶农“整编”抱团发展
陈两固的合作社并不是槐川村唯一的一家。在这个人口不到3200人的村庄里,还有1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90%以上的村民是合作社成员。
“大树底下好乘凉!”庆芸茶叶专业合作社社员陈家义感叹道,加入茶叶合作社后,用不着再去应付茶商,他把自己的20多亩茶园挂靠到了合作社里,由茶叶龙头企业进行生产销售,他只负责“地里的事儿”,每年比以前自产自销多赚3成。
在合作社负责人陈庆芸看来,没有合作社以前,槐川以茶为生的村民缺乏市场信息,种植、加工、营销的过程中,缺乏加工标准,闯市场难。
“各户社员采摘茶青样品烘干后,由合作社统一送检,检测后如发现未达到绿色食品要求的茶园,马上挖除茶树,进行土壤改造,秋后重新种植。”陈庆芸告诉记者,合作社“整编”从茶树的“健康体检”开始发力。
在排除“健康指标”异常的茶树后,茶农还要将土壤送检,测土配方,按需进补,通过合理补充土壤所需的肥力成分,减少盲目施肥所致的土地肥力失调,保持茶树“优生优育”,长出生态好茶。
2013年成立的庆芸合作社,现在每年可销售700吨社员茶叶,产值达1亿元。2019年,合作社社员茶叶均价达150元以上,收益提升20%,社员每户收入可达10多万元。
在感德镇党委书记高刚福看来,“公司 合作社 联保小组 茶农”的模式把茶农和市场联系起来,提高了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
为加快推广合作社模式,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茶园流转,将茶农的茶园作价入股茶叶专业合作社,嫁接股份制经济成分, 推动茶农“抱团”发展。
茶香里飘来“生态味”
在槐川村周边的茶山上,时常能看到二三十名工人分组有序地在茶垄间挥锄除去茶树,让紧挨在一起的茶树获得伸枝展叶的空间。
“茶垄不再密密麻麻,留足茶树该有的‘呼吸’空间。”感德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苏清德介绍,该中心与镇执法大队联合,每天组织30人左右,按计划实施间伐管理。
过去为追求短期利益,茶树种植过分密集、梯壁全部剃光,茶山生态被严重破坏。
为了挽救茶山,槐川村试行“山长制”。各级山长分工明确,督促抓好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通过退茶还林、茶树留高和梯壁留草措施,进行茶山生态修复。对于实施茶树树冠留高培育,梯壁留草种草的茶农,当地政府还给予每亩1500元补助。
最后一波秋茶采摘之后,满山遍野的茶树休养生息,等待来年再吐新芽。
(李润钊)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