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养老一床难求 智能化能否破题“养老难”?-凯发k8官网
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8.1%,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这标志着我国正式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进入到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多处提及养老问题。中国人口趋于老龄化的同时,还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协同发展会成为产业重点发力方向。
《政府工作报告》再提社区养老
养老服务是民生重点。2021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强基本民生保障”部分,就养老服务提出如下工作任务: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而在2020年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部分,就养老服务提出如下工作任务:发展养老、托幼服务;发展大健康产业;发展居家养老、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在2019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部分,提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提及社区养老服务,从中可以窥见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重点方向。
今年2月23日,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答媒体关于“十四五”期间民政领域工作问题时也提到,要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能够享有“身边、床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多样化水平。优化机构养老,优先发展护理型床位,加强医养康养相结合,尽可能满足老年人最迫切的失能照护刚需。大力发展“养老 ”新业态,推进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级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养老服务监管,保障养老服务质量。
养老企业
布局社区居家养老
“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打死都不要去住养老院,住进来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84岁的崔阿姨退休前是一名医生,原本根本没考虑过会去住养老院。但年长她4岁的先生身体每况愈下,到了大小便失禁的地步,她独自难以照料,晚辈也忙于工作无暇分身,最后不得不陪同先生一起入住了广州海珠区的养老机构越秀海颐苑。在这家养老机构内,大多数是她的同龄人,有的甚至年近百岁。虽然记挂家人和朋友,崔阿姨在这里也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我每天都会在大厅里练习两小时的钢琴,周三还会有个小型音乐会,疫情期间三餐会送到房间里,在这里交到很多朋友。”而因养老院地处闹市,家人每周都会来探访两次。
像崔阿姨这样“被迫”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不在少数。南方日报记者从越秀海颐苑获悉,这里首期65张床位已经住满,长者平均入住年龄在80岁以上。家住海颐苑附近小区的钟丽(化名),丈夫因身体状况恶化不得不住进了养老院护理,钟丽几乎每天都要来探访,陪同丈夫做操锻炼,有时候还煲了汤带过来。“如果不是支付不起两个人的费用,我也想住进来。”钟丽告诉记者。
来自广东省民政厅的数据显示,全省共有养老机构1834家(其中,农村敬老院1186家),养老床位48.27万张(其中,农村养老床位22万张),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了41.3%和108%。虽然相对于老人群体的数量,养老床位比例仍然不够,但也并非所有养老床位都“一床难求”。华邦美好家园养老有限公司东南区域副总经理刘东告诉记者,目前养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存在错配现象,“郊区的大型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而市区小型嵌入式养老机构往往需要排队等候。”这一方面跟老人的养老观念有关,希望在家附近养老;另一方面也跟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供给不足有关。
家门口养老的供给难题,一方面受制于老城区可提供的物业有限,寸土寸金;另一方面也受制于“邻避效应”,因此虽然需求量大,但市场供应量并不多。相比来说,郊区的大型养老机构用地便宜、床位多,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智能化助力居家养老
探索新模式
如何解决大部分人群的养老需求?养老企业也在探索。
“目前机构养老服务向家庭延伸,居家养老床位成为重点。”刘东介绍,家庭养老床位既解决了老人在家中养老的安全痛点,也适应市场专业照顾的需求。
但从企业运营成本来说,一对一的居家上门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一对多的服务模式相比,意味着更高的支付成本。刘东指出,整个养老市场虽然巨大,但投入大,回报期漫长,养老企业通常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大致测算,养老机构从投入到收回成本,好的项目需要6-7年,有的甚至需要8-10年。养老机构的成本主要由物业租金成本、人力成本、膳食成本、前期投资分摊等组成,其中人力成本起码占到40%。“养老行业是人力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而收费标准不可能同步增长,就会面临成本挑战。”
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推动居家养老的智能化改造,正成为破题的方向。刘东介绍,华邦美好家园率先探索“养老 家政”融合发展模式,在广州市越秀、海珠等区打造一站式综合养老服务供应的颐康中心,承接运营“广州平安通”呼缓关怀服务,每年输出逾60万人次的居家上门服务,成为广州市首批“家庭养老床位”“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社区护理站”“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等试点单位。
来自江苏的养老企业九如城集团也同样在布局居家养老市场。“我们在白云区的颐康中心,建立了大数据监控平台,目前已经为附近居民安装400套安全照护系统装置。”九如城白云中心项目主任黄丽莉告诉南方日报记者,2020年9月1日起,中心开始承接居家安全照护系统设备服务,设备包括4个传感器,门磁可监测长者行动轨迹,红外线可监测长者身体状况,燃气传感及烟感可装置于厨房,拉手一般装置于洗手间等行动轨迹较多的地方,独居长者一旦触动报警装置,报警系统将显示住户姓名及住址信息,方便长者紧急求救及平台进行相关施救。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增长非常快速,可见市场需求强烈,目前虽然以政府购买为主,但市场化部分也在拓展之中,未来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服务效率以及降低成本,为更多长者提供可及性、多样性的服务。”刘东最后说。
(记者严慧芳、张瑞铉)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