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传承机制的塑造与生长-凯发k8官网
创办苏州评弹学校的最早倡议者是老一辈革命家陈云。1961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陈云同志提议创办一所评弹学校,培养评弹事业接班人。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江苏、上海两地相关领导的积极响应,先是于1961年9月在苏州试办评弹班,又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准备,1962年6月,苏州评弹学校(时称苏州市评弹学校)正式挂牌招生。杏坛奏雅,绛帷传馨,苏州评弹学校办学迄今已经一甲子。
评弹是苏州本土说书艺术,流行于风雅江南400年。在评弹四大要素(艺人、书目、书场、听众)中,艺人居于核心地位,艺人是艺术生产的主体,而主体的“生产”则有赖于传承机制的构建与维系。传统社会的评弹传承是在艺人行会组织(光裕社等)主导下的师徒代际传递。传承的重心是长篇书目以及附着其上的表演技艺、艺术风格,传承路径是线性甚至是单线的,遗存的长篇书目系脉表就是这一传承形态的主要体现。苏州评弹学校的创立打破了这一模式,将评弹艺术传承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将评弹表演技艺传承规范化、学科化,并增加了思想政治、文化素养、劳动美育等普适性教育内容,实现了评弹艺术由师徒传授到学校教育、由个体出道到集体传习的转型与超越。可以说,苏州评弹学校的创立,成为评弹艺术现代传承机制的起点。
从1961年到1965年,苏州评弹学校连续招生4届,先后培养出84名毕业生,输送至江浙沪各主要评弹演出团体,此外,还为各地评弹团培训20余人。这100余名新秀学艺于评弹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不仅得到了老一辈艺术大师的亲身传授,更为评弹艺术在新时期的甦生复兴保存了珍贵的火种。
1980年,在陈云同志的直接过问下,苏州评弹学校恢复招生。在整个1980年代,评校师生先后3次向陈云同志汇报演出,得到了他的亲切勉励和有力支持。在传统艺术遭遇困境的情况下,评弹学校弦歌不绝。1982年至1989年,学校还为江浙沪评弹中青年演员开办了6期讲习班、进修班。这一阶段的办学坚守,为评弹艺术走出低谷进行了难能可贵的人才蓄能。
进入1990年代,苏州评弹学校在坚持“小而精、特而强”办学特色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培养“单一的评弹表演专业人才”向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转型。但是,培养评弹人才始终是评校的办学根基,这一阶段在校内设立实验演出团,参照专业团体运转模式,为学生设置全真性实践岗位,培养了一批跨世纪评弹人才。
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苏州评弹学校顺应非遗保护新要求,探索创立“传承班”,建设校本化专业教学体系,增设5年一贯制高职(大专)评弹表演专业,推广研究性学习方法,强化长篇书目和经典流派的传承,推动课堂教学与师徒传授相衔接、艺术传承与文化涵养相融合,培养面向当代文化生态的艺术拔尖人才。
进入新时代,苏州评弹学校抓住与苏州市评弹团“校团联动”契机,艺术传承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引入大批专业团体优秀中青年演员进驻学校,担任教职,传道授业。同时,“传承班”五年级学生全部进入苏州市评弹团,跟师学艺,传习长篇。这一联动机制既为学校锻造了一支教演相长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又为“传承班”学生提供了从课堂到团体、从学习到实践的绿色通道,构建起知行合一、良性循环的传承生态。
办学一甲子,声誉满寰中。苏州评弹学校不仅成为评弹艺术人才的摇篮、评弹艺术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更成为苏州评弹非遗保护链条的重要环节、评弹艺术传承格局的重要部分。60年来,蒋月泉、严雪亭、张鉴庭、张鉴国、杨振雄、姚荫梅、邢瑞庭、唐耿良、周云瑞、张鸿声、吴君玉、王月香、王鹰、邢晏春、邢晏芝等一大批名家响档在此执教传艺,惠泽后昆;60年来,金丽生、盛小云、吴新伯、周红、王勤、吴静、张建珍、蔡小华、胡磊蕾、季静娟等一大批杰出学子走出校园,蜚声书坛。全国95%以上的评弹演员都是评校毕业生,桃李之盛,冠绝江南。60年来,苏州评弹学校师生积极参与长篇书目整理创作、经典流派保护传承,还适应校园文艺特点,编创了一批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新作品、小曲目,多次参演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中国评弹艺术节,荣获文华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国家级奖项。
苏州评弹学校的意义在于,在60年时空跨越、斗转星移中,始终与时俱进地塑造着评弹艺术传承机制,以现代艺术职业教育建设评弹人才的蓄水池、评弹创作的孵化器、评弹传承的根据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的评弹艺术生态系统中,苏州评弹学校举足轻重。评弹学校的教学质量关联着评弹保护的成色,评弹学校的学生素质关联着评弹传承的水准,评弹学校的办学方向关联着评弹艺术的未来。
艺术当随时代,艺术传承同样需要追随时代步伐。从今年开始,曲艺被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华曲艺登上“大雅之堂”,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曲艺艺术的重大举措。在新征程上,塑造了艺术传承机制的苏州评弹学校,也需要更新与成长,需要在时代主题与文化使命的双重叠加中审视传统艺术传承机制,将保护传统艺术与增强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将传承传统艺术与传续中华文明结合起来,创造苏州评弹学校办学新模式、传承新经验。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陈云同志不仅是评校创立的倡导者,也是评校办学的指导者。他担任评校“名誉校长”,亲自为评校确立了“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校训。“出人、出书、走正路”寄寓了陈云对评弹发展规律和艺术传承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是陈云评弹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创获。对于评校来说,“出人、出书、走正路”七字校训体现了办学方向与教学路径、立校宗旨与教育规律的有机统一,是对评弹学校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科学指引。迈入新征程的苏州评弹学校,需要不断赋予七字校训新内涵、新动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出人”,需要思考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评弹传承者、接班人?应该怎样培养评弹传承者、接班人?“出书”,需要思考作为一所学校、一所教育机构在推进艺术精品创作中应该居于怎样的位置,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走正路”,需要结合非遗保护与传承、曲艺学学科建设、当代文化生态建构等多种因素,思考与把握评弹发展的正确方向与有效路径,思考与把握学校教育在艺术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等等。还应将“出人”“出书”“走正路”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出人”与“出书”之间的辩证关系,思考如何建立“出人”“出书”与“走正路”之间的因果联系等,使苏州评弹学校在引领艺术传承、赓续艺术血脉中始终焕发蓬勃生机。
厚植传统文化根基。评弹,发源于苏州,流播于江南。源远流长、活泼丰润的江南文化为苏州评弹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流行于吴地的通俗小说,为评弹输送了文学的滋养,昆曲、民歌、时调、江南丝竹又为评弹提供了音乐的源泉,江南的市廛之盛为评弹孕育了广阔的市场,吴地书法、绘画艺术的深厚传统给评弹增添了独特的雅趣,苏州园林甲天下,启发着评弹艺人叙事抒情的奇思妙想。植根传统,这是评弹艺术成就的源头,也是评弹文化自信的源头。江南说书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股与生俱来的书卷气。“吐属雅驯”被视为对说书人的最高评价。今天的苏州评弹,不仅是一门流传久远的地方曲艺,也是锦绣江南的文化精粹;今天的说书人,不仅是评弹艺术的传承者,也是江南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评弹学校的立校之基、办学之根深扎在江南的土地上,要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滋养。在山水园林、诗词歌赋、昆曲吴歌、刺绣雕刻等文化积淀中沉潜涵泳,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修养;吸收创作素材,汲取创作灵感,将自己的艺术生命深深融入江南文化的厚重土地,将艺术创造力与江南文化孕育的价值理想、道德观念融合起来,将评弹艺术精髓与当代审美追求融合起来,推动古老评弹艺术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本体传承格局。艺术理论与舞台实践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与苏州评弹400余年发展史、璀璨艺术成就相伴随,苏州评弹还拥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和理论积淀,从上世纪60年代肇始,至新时期蔚为大观。周良等老一辈评弹理论家从收集评弹史料、整理传统书目、记录口述艺事进入研究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深刻影响了苏州评弹的发展格局。这一学术传统尊崇评弹艺术的本体特征、有序传承、遵循市场规律,为苏州评弹“走正路”奠定了理论基石。近年来,以唐力行为代表的评弹社会文化史研究异军突起、成果丰硕,同样起到了为评弹艺术疏凿经脉、辨正源流的积极作用。传承评弹艺术不仅要传承传统书目、表演技艺,还要夯实理论根基,坚守艺术本体。要真正从理论上搞清楚、说明白“苏州评弹是谁、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等重大问题,明确评弹何以“以说表为核心表演技巧”“以长篇为主要存在形式”,处理好评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等等。这些不仅是评弹理论工作者、表演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位评弹人尤其是评弹青年学子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学校教育需要将评弹史论、表演、创作、受众、审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课程、引进教材,引领新时代的评弹接班人既传承评弹艺术传统,又传承评弹学术传统,以学术支撑艺术,以艺术滋养学术,在此基础上建设苏州评弹“新传统”。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评弹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综合性不仅体现在表演呈现上,还体现于说书人所掌握的综合性技能上。相对于戏剧表演,评弹创作中并不严格存在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职能分工,说书人往往“一身而多任”,成为书目创作的主体和灵魂。说书人的主体性,也是评弹创作表演成败优劣的关键,这是为评弹发展史所证明了的一条艺术规律。从评弹书目传承史看,在传承链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传承人”必然是书目的“创新者”,“创造”的成分远大于“因袭”的成分。书目“传承”毋宁说是书目“创新”。优秀的评弹传人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出的绝非对上辈艺人亦步亦趋的模拟与固守,而是展现出推陈出新的艺术风貌。每一代艺人都从时代审美、艺术天赋出发对书目加以改编,既有书情书路的延展裁剪,也包含流派唱腔的标新领异。因此,评弹演员的综合性素养就集中体现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对书目的创造力和驾驭力。新征程上的评弹学校应该具有这样的雄心和气魄,致力于培养薪火相传、青出于蓝的评弹演员,培养新时代评弹的名家大师。他们必须兼容编、导、表、创等综合能力,必须承担得起评弹书目的“原始创新”和“常说常新”,必须能够独开生面、独领风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出人”与“出书”的良性互动,以更多艺术精品奉献给时代和人民,铸就新征程上评弹艺术新辉煌,续写400年评弹艺术新篇章。(潘讯)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