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走“敖特尔”,古老的文明印记-凯发k8官网
6月25日,看着眼前草原上悠闲吃草的400多头牛,刚转场到夏营地不久的格日朝鲁苏木巴彦胡硕嘎查牧民那仁达来兴奋不已,他说:“走‘敖特尔’不仅保护了草原,而且也传承了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
6月15日开始,通辽市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16个嘎查(村)的500多户牧民,以家庭为单位开着车、骑着马、拉上生活器具用品,赶着家里所有的牛马,开始了他们一年一度的走“敖特尔”,前往100公里外的夏营地。
换季转场是典型的游牧文化,牧民称为走“敖特尔”,他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逐水草而居,丰美的水草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规律是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不老的神话,更是沉淀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
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约有280万亩山地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组成部分。每年6月至10月,夏季牧场开放时,苏木的牧民就会到水草丰美的夏季牧场进行放牧,给冬营地草场“放假”,待天气转冷、牧草枯黄后,牧民们带着膘肥体壮的牲畜再返回“休养生息”结束的冬营地。
为了真切感受转场,6月15日记者凌晨3时30分许,驱车近260公里赶到了即将转场的那仁达来的家。4时,天刚蒙蒙亮,那仁达来夫妇,打开牛圈的大门,牛群撒欢似地往出跑,那仁达来说:“牛特别有灵性,知道要转场,早早就在门口等着了。”10分钟后,他家的牛群和另外两家亲戚的牛群顺利汇合,他们骑着马、开着车、赶着牛群,踏上了浩浩荡荡的转场之路。
路上,那仁达来给记者讲述他从小跟着父母一起转场的经历和变化,“小时候,转场用的都是勒勒车,7-10天才能到。现在摩托车、汽车都有了,转场时间缩短了大半,方便了很多。”那仁达来说,这几年,采用传统方式转场的牧民家庭正在逐年减少,除了用摩托车赶着畜群转场外,还有牧民租用汽车将畜群用大货车直接运送到夏营地,省去了路途中的艰辛。但古老而又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时代的变迁中,仍然演绎着游牧民族生生不息的传奇。
上午9时,历经5个小时的路程,近万头匹牛马汇聚在达拉尔河共同饮水,一时间,牛的叫声、牧民的吆喝声,回荡在美丽的山地草原上。迁徙队伍绵延数十里,场面十分壮观。
“嗨,往这边走”……在河边,记者遇到了刚刚高考结束的额尔古纳,他正在帮父亲赶牛。“我12岁的时候骑自行车和爸爸一起转过场,今年骑着摩托车,虽然可以选择租车把牛运送到夏营地,但是我们更喜欢这种转场方式,就像自驾游一样。”额尔古纳说。
继续前行40多公里,已是中午,牧民包巴彦尔图家的畜群也顺利抵达敖都木南甸子,此时,气温飙升至30摄氏度,烈日炎炎,牧民和牲畜都要进行短暂的休整,同行的牧民在草原上席地而坐,吃着羊肉,喝着奶茶。包巴彦尔图说:“我们白天会在有水源的地方休息一会儿,到了晚上就住在草原上,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感觉特别好。”
世代相传的游牧生活方式,虽万般辛苦,却也自由自在。14时,在西哈布其拉路上,1岁半的小卓拉看着自家的牛群高兴地拍着手,她的妈妈乌日汉说:“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今年我们是3代人一起转场,想让孩子也感受一下走‘敖特尔’,希望把游牧民族的传统一直传承下去。”
经西哈布其拉路,再沿着达拉尔河,穿过罕山保护区一路向北,30公里后就可到达夏营地。由于今年雨水充沛,夏营地草场牧草长势喜人,已有20厘米高。傍晚18时,先期到达夏营地的格根召拉一家正在进行古老的敬大自然仪式。她说:“每年到达夏营地,妈妈都要拿着自己做的奶豆腐、牛肉干,撒向草原和河流,感谢大自然的赠予,我们走‘敖特尔’也是在保护草原生态。”
目前,每天都有牧民在重复着这样的转场。据了解,此次转场将持续到7月初,扎鲁特旗将有5.8万头牲畜迁徙至夏营地。在这里,他们将进行长达4个多月的放牧。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一古老而文明的生活方式,年复一年,始终在这片美丽的山地草原上赓续传承。(记者郭洪申、鲍庆胜、李佳雨)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