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笔瓷为纸,“画”出大千世界-凯发k8官网
北京刻瓷是源于宫廷的古老工艺,起源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融雕刻、书画于一体,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陶瓷艺术形式。如今,它正借由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手,在当下的生活中重新焕发光彩。
周晓明出生于被誉为中国瓷都之一的淄博,从小接触瓷器,对瓷器有着天然的亲近感。2014年,因为参加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中心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活动,她被北京刻瓷第三代传承人陈永昌老先生收为徒弟。如今,周晓明已经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刻瓷的第四代传承人。她从陈永昌老先生手中传承的除了刻瓷技艺,还有一套錾刻工具。
“有句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我们刻瓷工艺。”周晓明向中工网记者展示这套师门传承的錾刻工具。錾头上的金刚钻在太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这项代代传承的传统工艺。
刻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艺,“刻”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刻瓷刻瓷,尽管“刻”字在前,但周晓明却认为做一件刻瓷作品,并不是从刻开始,而是从选器开始,器型、釉色这些都在设计、考虑的范畴。之后根据器型、釉色等设计样式、画稿、修改……最后,才是刻在瓷器上。
从构图开始,先刻出轮廓,再一层一层刻出形态,再精雕细琢细节。整个过程耗时耗心,每一个动作稍有偏差都可能影响画面的整体结构。
“老一辈刻瓷手艺人会和一些绘画大师合作完成一件刻瓷作品。现如今,我们做刻瓷大多都是设计、画稿、刻瓷‘一肩挑’。”周晓明说,平时除了刻瓷之外,也会练习绘画。也因此,她的工作室里除了架子上摆满的刻瓷作品,最多的就是一卷卷自己的画作。
周晓明在提高艺术造诣、雕刻高水平刻瓷作品的同时,也追求“日用即道”,通过日用瓷器发展刻瓷工艺。尽管从清代开始刻瓷不再是简单的做标记,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但周晓明依旧觉得现在发展刻瓷,一定要让作品具有实用性,不管是多么繁复,定要以人为本。
“艺术品一定要融入生活,非遗的传承,就是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周晓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她的工作室也在做些茶具、香具、文房用品。让人能每天使用,哪怕不用,放在那里,或者把玩一下,也能感受到它的精美和韵味。
“刻瓷本身就能够帮助人静心、凝神。”周晓明说,刻瓷的过程中雕刻的声音富有韵律、节奏,清楚悦耳,有助于平心静气。
刻瓷最讲求精细,每錾下去都不可更改,一旦失误便不可逆转。为了静心创作,免受庞杂的网络信息烦扰,周晓明北京的工作室里有两间没有安装wifi设备的“练功房”,一间用作展厅和画室,另一间就是制作刻瓷的空间。
工作室里摆放的各种刻瓷作品颇具韵味:有古色古香水墨山石,也有毛茸茸的“东北金渐层”;有粉妆玉琢的仕女,也有振翅飞翔的雄鹰……
“可以摸一摸,不会掉色的!”周晓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格外自豪。
就在数年前,周晓明还在为颜料褪色的问题而发愁:要么使用水溶性颜料,虽然效果出色但容易褪色,要么使用油画颜料,但保存的时间长了依然怕水。就没有一种颜料能不掉色吗?
经过反复试验,周晓明研发出了可以直接施色且防水的刻瓷颜料,大大降低了工艺难度,也让刻瓷进一步具备了成为生活艺术品的可能。
刻瓷、设计文创、研发、普及非遗……作为北京刻瓷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周晓明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责任。她说:“非遗的社会传承比较困难,我希望通过自己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和发展北京刻瓷这项技艺。”(记者尹文卓)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